【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爬山、爬樓梯,走沒有幾步就開始喘、咳,不要以為只是體力變差的自然反應,小心可能是肺阻塞纏身;尤其,抽菸、PM2.5空汙是肺阻塞最大致病危險因子,肺阻塞有致死風險,不可輕忽!

1名35年菸齡的何先生,7年前即喘不停、咳不止,前往診所被誤診為支氣管擴張,斷斷續續治療2年後,病況日益嚴重。階梯走不到3階便喘不停、講話沒3句就咳不止、連呼吸都覺得累。經過就醫檢查診斷,已經為中重度肺阻塞。
肺阻塞的早期表徵 易與氣喘、感冒混淆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余忠仁理事長指出,肺阻塞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肺阻塞的早期表徵如晨間咳嗽、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易與氣喘、感冒混淆,且患者多半在40歲後才逐漸出現症狀,往往被歸因於老化。由於初期症狀「喘、咳、痰」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容易延誤發現。

日前,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針對肺阻塞患者進行門診問卷調查發現,超過3成以上患者因為喘、咳、痰等問題有「登階恐懼症」。嚴重度若達中重度以上的患者,1分鐘的平均登階數更不及20階,比健康人少了70階以上。

統計:肺阻塞會減少6~10年的平均餘命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監事暨彰化基督教醫院中華路院區林慶雄院長說明,喘、咳、痰雖看似不影響生活,但是當肺功能逐漸惡化、呼吸困難,就會危及生命。研究顯示,台灣肺阻塞第一次住院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肺阻塞若未依循病況採取治療,反覆發作恐急性惡化,恐增死亡風險。根據1994-2008年台灣的長期世代追蹤調查顯示,罹患肺阻塞會減少6~10年的平均餘命。
治療肺阻塞,會依據患者的嚴重程度,施予「階梯式」的治療準則。輕度肺阻塞患者以單方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中重度肺阻塞患者則以複方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如反覆急性發作,則建議加上第三項藥物-吸入性類固醇,改善慢性發炎問題。
揪出肺阻塞!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委員暨羅東博愛醫院邱國欽副院長表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首度在全台北中南三地打造「肺阻塞風險評估衛教山」,更搭配簡易「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量表」,透過日常生活狀態的評估,提醒民眾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融合臨床診間6分鐘步行檢測(6MWD)與爬樓梯測試(SCT),並以民眾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場域(如:階梯、登山步道)為主,落實風險評估生活化,讓民眾隨時隨地都能邊爬邊做進行自我健康的檢視。
【延伸閱讀】
本文出自: https://tw.news.yahoo.com/%E7%88%AC%E6%A8%93%E6%A2%AF%E4%B8%8D%E5%88%B03%E9%9A%8E%E5%B0%B1%E5%96%98%整合行銷軟體天空貼文軟體整合行銷軟體行銷軟體算法交易